浏览数量:2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5-03-14 来源:本站
【愉·悦学思路】追随儿童视角,共研课程故事
陈鹤琴先生曾批评依赖教科书的教育:“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这提醒我们:幼儿园课程要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教育机会,回应儿童即时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参与到课程中,成为课程的共同建构者,让课程真正活起来。为此,我园教师开展了“追随儿童视角,共研课程故事”的园本教研活动。
研讨一:理解内涵,走进课程故事
理念是指导实践的灵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什么是课程故事”,戴敏主任前期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展开分享:
1. 课程故事是什么
课程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叙事,是教师回顾讲述那些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关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它是教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真实事件的叙述。
2. 为什么写课程故事
记录课程生发全貌:课程故事重点是描绘一段已经开展过的课程历程,追求情节的连续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课程故事可以清晰地呈现课程发展的脉络。
体现幼儿学习与思考:撰写课程故事的落脚点也是体现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剖析背后教育价值,而不是仅仅记录对话或者童言趣事、幼儿园故事等。
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为记录有价值的幼儿言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对幼儿言行进行专
3. 撰写课程故事的常见误区
4. 课程故事的写法
(1)课程故事的写作理念
课程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叙事,是教师回顾讲述那些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关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它是教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真实事件的叙述。
(2)课程故事的主要脉络
⚪主题缘起
讲述故事开始的情境:时间、地点、幼儿的对话,并简述教师的所思所想。主要交代为什么产生这系列课程探索?是根据孩子兴趣或者经验困惑捕捉,提炼而来。
例如:
⚪前期经验调查
主要体现教师的支持策略,课程实施之前需要明确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和待增长经验,可以通过班级讨论会、调查、投票等方式和幼儿一起初步梳理后续活动的开展方向和相关内容(课程的大致脉络)。
例如:
⚪课程实施(主要内容)
提炼活动小标题
记录幼儿关键对话或行为
用夹叙夹议的形式记录教师思考与支持策略
⚪幼儿获得的发展
概括性梳理课程对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专注性、创造力、自主等),五大领域(参考《指南》,优先按照主题侧重领域评价)的发展。
研讨二:经验共享,共融提质
讲好课程故事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切实需求,也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和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本次园本教研我园骨干教师杨欣老师、青年教师李泽瑞老师分享了上学期自己班级的课程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与深刻反思。
杨欣的课程故事—《这个故事,从整理开始》展示了一日生活皆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自从开展了整理的活动,孩子们在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能完成教室里的各种整理活动,也能服务与集体,更加懂得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和秩序。
李泽瑞的课程故事—《等待其实不简单》呈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等待情境。很多时候,这种等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对于孩子们而言,此刻的等待是喝水时排的长长的队;是玩滑梯时焦急的心情,而长大后,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人生的考验,他们会凭借此刻培养的智慧和耐力与未来做一个交换。
聚焦案例,交流感想
通过案例的分享与学习,老师们在一起讨论并说了自己的感想:
姚窈老师:
两位教师的班本活动中体现了幼儿学习与成长。通过观察自然、动手实践,孩子们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好奇心、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孩子们的兴趣,又通过提问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同时,活动也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将自然知识与社交技能有机结合,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课程设计值得肯定,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薛冰玉老师:
在本次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欣老师的故事分享,她给我们展现出她的儿童观,让孩子做主,其中对于整理进行的辩论赛环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记录孩子的瞬间不仅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视频。多种形式让课程故事活起来。
交流分享后,戴敏主任对教师积极认真撰写课程故事的态度表示肯定,鼓励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既要能够澄清自己的声音,也要对幼儿的声音加以讨论和尊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很重要,既体现着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热爱;也需要我们教师真实地与幼儿探讨实践过程中的需求、怀疑和思考。
一段故事,一次旅行;一段故事,一次成长。让我们带着点滴收获,继续走在研修的路上,与孩子们一起演绎课程,与课程一起快乐成长,让课程故事润泽孩子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