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3-03-02 来源:本站
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
2023年3月3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耳方式,都会对脆弱的耳朵造成伤害。
伤害耳朵的几大元凶
1. 噪 音
据统计,噪音是仅次于衰老的致聋病因。除了生活噪音,娱乐噪音的伤害也普遍存在。世卫组织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全球12岁至35岁的人群中,有近50%在使用音频设备时达不到安全音量。
2. 用药不当
一些常用药属于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疟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耳毒性药物以损害高频段听力为主,耳聋或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或发生于停药后。生病时一定不要乱吃药,应谨听医嘱服药。
3. 耳朵炎症
中耳炎是听力问题的一大元凶,常见导致中耳炎的因素有:游泳进水、呛水引发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症;感冒鼻涕擤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鼻、咽部炎症蔓延导致中耳炎;乘飞机时耳鼓室内外压力差过大,引发中耳损伤。
4. 长时间接电话
频繁或长时间的接听电话也会损伤听力甚至引起神经性耳聋。建议打电话要长话短说,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左右,如果条件允许,使用免提通话。
5. 不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吸烟(或二手烟)会提高听力损失的几率;而不健康作息会使身体过度疲劳,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致缺血缺氧,导致耳聋。
怎样保护耳朵
1、预防耳内进水,防止外耳道发炎
我们的外耳道深达2.5-3厘米,而且还不直,外耳道皮肤还有许多纤细的绒毛。游泳或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还非常容易导致中耳炎。中耳一旦发炎就会出现耳朵长期流脓的症状,最终会导致渐进性的听力损害,治疗起来也非常繁琐、费事、费力。那么,一旦外耳道内进水了怎么办呢?你可以通过单脚垫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
2、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
我们听觉的产生和耳内一个叫耳蜗的结构密切相关,耳蜗结构中有一种毛细胞,它们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作用,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对它们都会造成伤害,吃的量过大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小朋友吃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服用,千万别多吃乱吃。耳疼或不舒服应马上去医院检查。即使耳朵没有问题,建议每年去体检一两次。
3、感冒后或坐飞机后耳朵疼痛要及时治疗
我们的耳朵和鼻咽部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结构相通。这个管子的作用是调整耳朵内外的压力。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顺着这个管子逆行感染耳朵引起急性中耳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压力变化过大,咽鼓管不能及时调整耳内压力,也会引起急性中耳炎。中耳内炎症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引起听力障碍,严重时还会引起中耳化脓性病变,甚至引起鼓膜穿孔等。因此在感冒后或者坐飞机后耳朵出现问题要及时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切莫大意耽误了病情。
4、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要第一时间诊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精神压力明显增加,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也明显增加了。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塞感。它是一种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梗塞”,因此治疗越早越好,说“时间就是听力”一点都不过分。如果病史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5、预防噪声性耳聋很重要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噪声引起的耳聋被称为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治疗起来难度很大。有人喜欢带着耳机大声听音乐,这是现代社会引起噪声性耳聋最常见的原因。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声听耳机里的音乐;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
6、科学专业掏耳
掏耳朵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但是不科学的掏耳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的皮肤,造成感染和发炎。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找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不要随便用发卡、挖耳勺等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