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0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3-04-21 来源:本站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儿童认知世界,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指导教师运用适宜的游戏观察、记录方式,继而观之有效,察有所获,更好地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陪伴者、支持者,体现游戏的真正价值,近期,仙林实验幼儿园游戏组教师开展了“聚焦观察,读懂幼儿”自主游戏专题教研。
初探·共讨
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支持幼儿互动的游戏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游戏前,孩子们召开“儿童会议”,集团教学园长李玉带领幼儿一起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和小朋友们共同探讨“你们想玩什么”“如何玩呢”“想和谁玩呢”,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又围绕“你最想去哪个区?怎么布置?”的问题,引导幼儿畅想,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理想游戏环境“设计图”。有了构想,游戏环境的创设就有了依据。通过分析幼儿的行为来读懂幼儿,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幼儿,给幼儿提供她们想要的游戏材料。
材料·取舍
通过“儿童会议”,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区,分组讨论了“需要哪些材料、材料从哪里来”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教师则顺应幼儿的意愿,根据游戏主题,重新分配、重新调整、重新提供相应材料,助推幼儿游戏的深度开展。
聚焦·再研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老师能够“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这就意味着老师的观察需要以评估幼儿发展水平为目标,以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为基础,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解决幼儿的行为。全体教师再一次聚焦观察进行小组研讨:如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如:“教师用了哪些观察方法、观察对象及内容是什么、教师是怎样观察并支持幼儿游戏的、在幼儿的游戏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随后,游戏组组长戴琳惠老师对于观察的内容及要求再次进行了梳理总结,从识别他们在自由活动中出现的图式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区分了“观察”与“看”的本质区别,教师要通过“看、听、问、思”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及分析解读,这为教师日常游戏观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心有所向,方能远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愿景,幼儿园将对照各个指标,优化教学行为,认真观察和解读分析儿童行为的过程,走近儿童,发现儿童,将儿童的发展和立场放在首位,采用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策略,为孩子的成长搭建支架,支持孩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