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5-24 来源:本站
【愉·悦学思路】创设科学区 玩中生智慧
——科学组教研活动
科学区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它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探索、发现学习的空间。科学区的创设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 令教师们感受科学区创设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区的空间布局;创新科学区的材料投放内容,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我园科学教研组开展了“创设科学区,玩中生智慧”的教研活动。
培训教师 李泽瑞老师
01观摩区角 思考空间布局
培训前期我们观摩了中班科学区角的创设环境,幼儿们自主游戏、自由探索的气氛给了教师们很大的启发,也让教师们对科学区的空间布局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师们在观摩过中班科学区后,对科学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打造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吴越老师:
我觉得科学区的创设要有一个区域设置材料库,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留白”的空间,幼儿能选择许多其他的材料自由的探索,这样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王潇行老师:
在观摩过科学区后,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在保证有操作实验材料投放的前提下,可不可以再将科学区环境打造的美一些,同时合理利用柜面和桌面的空间,包括地面的空间,使科学区的整个空间布局“满”起来,“活”起来。
通过观摩分享,总结出科学区应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打造“区中区”。在有限的空间内,我们应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例如,可以在墙壁上设置展示板或悬挂式储物架,用于展示科学知识和材料;在地面设置可移动的实验台或储物柜,方便孩子们进行实验和整理材料。明确的区域划分有助于孩子们明确活动目标,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区应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例如,实验操作区应设置隔离板,避免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受伤;材料展示区应确保展示物品稳固可靠,避免孩子们误触或误食。
科学区的空间布局应营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我们可以使用丰富的色彩、有趣的图案和装饰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将实验器材和材料摆放在孩子们易于取用的位置,方便他们随时进行探索和实践。
科学区的空间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孩子们的兴趣和活动需求会不断变化,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空间布局,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需求。给予幼儿“留白”的空间,给他们自主选择材料探索事物的机会。
02 共读《指南》 探究活动内容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区的创设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核心要求。通过科学区,幼儿可以接触到各种科学材料、设备和工具,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李老师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出发,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年龄特点,分析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水平,引导老师们一起探讨出科学活动区域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 观察和种植植物
· 观察和饲养动物
· 操作各种材料进行探究性实验(根据年龄特点选取)
· 布置展览
· 记录与交流
03实战模拟 共探材料布置
科学活动区材料的基本原则是:材料物化着幼儿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材料数量充足,根据幼儿年龄和发展能力考虑,有层次性;材料可以随时扩充和增加,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材料安全、无毒、无害、无危险。
教师们听了李老师对科学区材料布置原则的分析,都跃跃欲试想要探讨针对自己年龄段的科学区域该投放哪些有趣且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地探索。教师们分成小、中、大班年龄段的组别,开展了一场实战模拟。教师们积极思考,梳理科学区材料投放的思路,结合年龄段和班级幼儿的特点,商讨出符合年龄发展特点的材料。
小班组分享教师:李木子
我们小班的小朋友还不能做一些复杂的实验,我们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设置一些如放大镜、磁铁等,这些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理现象。在植物角可以投放一些易于生长的植物种子(如绿豆、红豆等),或者小型水生动物(如小鱼、小虾),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循环。小班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知自然世界,我们可以提供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石头、沙子、海绵等,可以让幼儿通过触摸和感受来认识不同的物质和形态。同时柜面投放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科学绘本和图书,如《小小科学家》、《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等,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中班组分享教师:刘玉如
在我们中班的科学区,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氛围的环境。为了让孩子们在科学区有更加丰富和有趣的体验,我们可以投放各种材料,包括基础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磁铁、简易的天平等,孩子们可以用它们来观察物体的细节,了解物体的磁性,甚至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探索重力等物理现象。
我们也可以投放一些与动植物生长相关的材料。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一些易于生长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学习到生物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互动游戏材料,例如简易的漏斗和杯子,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水循环实验,或者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让他们在玩乐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些材料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组分享教师:王同熹
对于大班的小朋友们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因此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和挑战性,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复杂的实验器材和工具,如显微镜、简易电路板、小型机械模型等。这些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学习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机械运作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创新。
其次,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如环保材料、可回收物品等。大班的小朋友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年龄阶段,让他们了解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投放一些科学玩具和模型,如太阳能小车、磁力拼图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引导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幼儿运用思维
导图或者图标等形式进行记录,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教师们的发言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简单总结即:
小班的幼儿还不能进行科学实验,可以提供简单的观察类玩具和材料。如颜色镜片、万花筒、镜子、声筒,让幼儿通过感官去感知事物,发展观察力。
中班幼儿需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到自然角动植物的变化,常需要自己动手探索。会使用饲养工具。能感知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的变化,如磁铁、光影等,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观察记录。也可以结合其他区域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大班幼儿动手操作性强,材料选择能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问题;主动参与动植物的日常照顾,能察觉到动植物的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能探索和发现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称重、影子、浮沉、镜子成像、水循环等等,并能用自己喜欢的图画、图表或数字进行记录。
同时我们在科学区材料的投放中要注意环境的合理布置,将科学区也打造的有美感,增加一些动物标本、树叶吊饰等等,让科学区“活”起来。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们还应注意与班级的主题、节气以及其他区域相结合。例如入夏后,我们可以结合莲花、莲子的生命旅程在科学区摆放合适的绘本和标本等等,在生活区投放剥莲子的生活材料,将科学区和生活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多方面地感受生命科学。
04 收获成长
吴燕老师:
通过学习,我知道目前我们班科学区的创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规划忽略了儿童的参与,忽略了材料的结构,忽略了幼儿的表征。科学区的形式化,只是满足了班级区域数量,并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也无法继续深入探究。通过梳理教师日常投放材料的几种做法,明确老师们对材料进行删选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材料,不考虑材料的科学核心经验指向,否则材料的关联性、逻辑性就会欠缺。
吴越老师: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材料是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讲座中强调了投放材料的多样性、安全性和适宜性。多样性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安全性则是保障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受伤害的前提,而适宜性则要求材料要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匹配。讲座中提到,良好的区域创设可以促进孩子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区域创设空间布局要开放;设置要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探索主题进行调整。
王潇行老师: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班级科学区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会不断深化、细化、优化班级科学区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凸显其教育价值,创设更适宜的教育环境,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有安全性、目的性、层次性等丰富的科学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最后,张迎老师也说了她对科学区创设的一些思考和收获:科学区的创设符合《指南》中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要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区的创设和管理,为幼儿提供一个优质的科学学习环境。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区创设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就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趣味和探索氛围的科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