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05-26 来源:本站
疱疹性咽峡炎宣传篇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常发生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每年5月到7月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高峰,这主要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湿热的环境适合肠道病毒的生存和传播有关。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脑炎、脑膜炎、败血症
治疗周期:短期治疗7天
临床症状:软腭及腭弓上有小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
常用药物: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阿昔洛韦
常用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胸部X线检查、血清学检查
病因: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刚发病时和普通感冒的症状相似,有的孩子病初会有流涕咳嗽表现,所以应当注意口腔检查,当有疑似表现时,应及时就诊评估。一旦有接触病史,潜伏期短,大多3到5天内即可发病,潜伏期大于1周的少见。疱疹性咽峡炎有一定的自限性,绝大部分经过一至两周能自行恢复,高热等表现大都3天左右后能自己恢复。
流行病学: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但感染发生率与季节、地区、年龄、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均有关。全年均可患病,但高峰一般发生在一年中温暖、湿润的季节,以夏秋季常见。此外,感染存在聚集现象。
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主要为散居及托幼机构儿童,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又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人。
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
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好发人群:儿童较成人易感,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
托幼机构的儿童比在家儿童易感,机会接触病原体增多。
症状: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就医: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做好患儿的基本护理,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一旦出现高热不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防感染加重继续发展成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就医指征:持续高热,腋温高于39℃,常规退热方法效果不佳或者高热持续48小时以上,出现疱疹性咽峡炎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
精神系统异常,如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等,应及时就医。
呼吸异常,如在安静状态、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呼吸增快,应及时就医,以免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同属肠道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只是病毒类型和发病部位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或靠近喉咙口软腭部位,表达能力不清楚的婴幼儿可能因疼痛出现流口水、吞咽功能不佳、哭闹等表现。
▪而手足口病表现的患儿除了口腔溃疡分布广泛外,还可累及手、足、臀、关节等皮肤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
因感染柯萨奇病毒A16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但口腔损害较皮肤重。在发热后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疼痛性水疱,为栗粒状大小,手、足、臀部等处可出现红色丘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相似。当手、脚、臀部和膝盖部位有皮疹,以及口腔有溃疡,咽颊部有疱疹和溃疡时,可拟诊断手足口病。如果这些部位没有皮疹,只是口腔里有溃疡,咽颊部有疱疹和溃疡,根据病原学检查可诊断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口腔炎
为最常见的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症状与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相似。疱疹性口腔炎 治疗周期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周期为一周,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注意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高热不退及进食困难的患儿适当补充体液。
预后
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口腔溃疡或疱疹会影响患者进食,因此要多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不宜过烫、过咸或过酸,避免刺激口腔溃疡,并要多饮水,同时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
饮食调理: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
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护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除了积极治疗之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护理,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日常护理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勤晒衣被。
发热患儿应注意衣被不宜过厚,以保证散热。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病情监测
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有无伴随症状出现,如果发生警惕高热、惊厥,应及时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管理?
手 足口病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口-口传播,幼儿园的孩子免疫力比成人弱,如果接触了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玩具、食品、床上用品等物品,就很容易被传染发病,出现聚集发病现象。
因此孩子放学后要及时清洗消毒手部,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家中有两个孩子的,食品和餐具要注意区分,不要混用。目前疱疹性咽峡炎同手足口病一样管理,需要居家隔离10天以上。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家长帮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外用药物也要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涂抹。
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防重症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
只有少数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除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对待手足口病,家长要重视但是不要恐慌。无论得了哪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只要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多数都可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