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4 作者: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5-04-02 来源:本站
2025年3月26日上午,仙林实验幼教集团音乐教研组在南师大季玥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音阶与调式的深度探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基于上学期研讨的成果,通过视频观摩、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进一步优化音乐区域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聚焦音阶、调式、节奏与节拍等核心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推动幼儿在游戏中实现音乐素养的阶梯式发展。
音阶游戏:从可视化到多维体验
小班《两只小鸟》:五度音阶的趣味探索李钟佩老师展示了调整后的《两只小鸟》区域游戏。通过“练声图谱+道具游戏”的层次化设计,幼儿先借助图谱练习五度音阶,再手持小鸟道具跟随音乐玩“找窝”游戏。季教授建议增设“听琴辨音”“唱准奖励”等环节,并引入幼儿自评表,如“我的小鸟飞得准吗?”以增强游戏的挑战性与自主性。
中班《上学歌VS小花鸭》:大小调的音阶对比
陈辉老师利用建构材料(奶粉罐、泡沫积木)搭建两条音阶路线,分别对应明亮的大调《上学歌》与柔和的小调《迷路的小花鸭》。幼儿通过行走、搭建、听辨主要音(1-3-5与6-1-3),感受情绪差异。季教授提出拓展空间维度,可增加桌面音阶游戏,用数学思维排列音高,如“积木越高音越高”。
大班《寻找缺失音》:合作中的音阶感知
陈鑫月老师通过“音阶缺失挑战”游戏,引导幼儿在听音竞赛中补全音阶。季教授强调“放慢音乐速度,给予幼儿充分思考时间”,并建议融入多感官体验,如用身体动作表现音阶的上下行。
小班《小小蜡笔》
贾玥老师将音阶图谱与美术结合,幼儿用蜡笔绘画表达大调音乐的欢快情绪。季教授优化目标为“通过五阶地面游戏感知全音/半音关系”,并提议“同伴互玩跳音游戏”,如一人唱音名,一人跳至对应台阶。
中班《情绪剧场》
徐文超老师创设“大调乐园”与“小调森林”情境,幼儿通过律动、绘画、情景剧表现情绪差异。季教授提醒“角色需贴合音乐主题”,如用可爱的形象表演音乐大调。
大班《京韵风华》:
五声调式的文化体验
宋彤老师提供水袖、头冠等道具,幼儿随京剧音乐创编动作。季教授建议引入AI软件对比中西调式:“如用大调、小调、五声调式分别演绎同一旋律,感受京腔的独特韵味。”
节奏与节拍:从身体律动到合作创编
小班《游公园》:强弱节奏的初体验薛冰玉老师设计“圈圈跳跃”游戏,幼儿用身体表现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快慢。季教授调整目标为“感知强弱对比”,并加入情境想象:“如‘用力跺脚模仿大象,轻跳模仿小鸟’。”
中班《The Muffin Man》:多感官节奏游戏
宋彤老师利用手印/脚印图谱引导幼儿表现节奏,季教授建议“差异化设计图谱”:大手印代表强拍,小手印代表弱拍,强化动态对比。
大班《布谷鸟》:乐句与空间的巧妙融合
陈鑫月老师通过圆形图谱引导幼儿合作演奏复杂节奏型。季教授提出“利用教室空间划分乐段”:“如A段围圈拍手,B段分散踏步,用肢体感知音乐结构。”
专家引领:研之有悟,行之有方
季教授总结道:“音乐区域的核心是‘元素可视化’‘游戏层次化’和‘幼儿自主化’。我们需要关注: 1.活动目标精准性,避免泛化,如‘表现节奏’需细化到具体音符类型。 2.注重活动材料的启发性:通过对比性材料(如冷暖色道具)凸显音乐特性;3.加强技术融合,善用利用AI工具拓展幼儿创编边界。
本次教研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幼儿游戏为载体,在专家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实现了从“元素渗透”到“深度探究”的跨越。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儿童视角”优化音乐游戏,让幼儿在倾听、表现与创造中,真正实现“乐在其中,学在无形”。